去年《女鬼橋》以5,800萬票房獲得年度華語片第五名的佳績,導演奚岳隆雖是首度執導電影長片,但已有多年影像工作經驗的他,廣告、微電影、電視電影等範疇都頗有心得。這次受邀擔任「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」評審,奚岳隆期待能挖掘出商業市場的更多可能。Read more
Posts tagged: #編劇
專訪導演簡學彬|創作者不能只關注自己,更要從他人身上看到「問號」
首度執導劇情長片《可不可以,你也剛好喜歡我》,就以7,900萬票房奪下國片年度第三的導演簡學彬,入行十多年,參與的作品包含紀錄片、電影、電視劇,這次受邀擔任「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」評審,將以導演兼編劇的經驗,與其他評審共同挑出5件優秀作品。同時,簡學彬也分享編劇創作時的考量、困難,與他對於「好劇本」的期待。Read more
IP SALON ❷ 課堂筆記|如何在分眾化市場玩出新意?沒什麼錢怎麼拍鬼片?
「懸疑驚悚」、「犯罪推理」逐漸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戲劇類型。七十六号原子舉辦的 IP SALON 邀請到《女鬼橋》導演奚岳隆、《誰是被害者》編劇徐瑞良與知名影評人李光爵(膝關節)進行對談,分享他們如何在分眾化的市場玩出新意,抓住觀眾的目光。Read more
IP SALON課堂筆記 ❶|創作還是跟風?先從寫自己喜歡的故事開始
一個成功的 IP 應具備哪些元素?創作過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?此次由七十六号原子與Mediacorp共同主辦的「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」,搶先在徵件開跑前舉行 IP SALON,邀請到《通靈少女》的編導陳和榆、《植劇場》編劇團隊的詹傑與知名影評人李光爵(膝關節)對談,分享創作思維。Read more
好故事無疆界,新加坡與台灣攜手合作「Rising Stories 亞洲說」劇本徵集活動
由台灣的七十六號原子與新加坡的新傳媒共同主辦、WeTV及X Media Asia協辦,以跨亞洲區合製為目標的 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,Read more
對焦拍手│編劇馮勃棣:故事最大的亮點在於「改變」,人生也是
馮勃棣,編劇,過去深耕於舞台劇作品,近年將重心轉移到電影與影集,更以《江湖無難事》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、《蘑菇》則獲臺灣文學獎的劇本創作首獎。對於「故事」的標準,他心中有把尺,究竟何謂好故事?如何寫出好故事?有請這位資深編劇娓娓道來。Read more
課堂筆記|吳洛纓 X 馮勃棣:人物刻畫與角色塑造
編劇作為第一位與角色建立連結的人,是如何刻畫出鮮明的人物性格?又是如何看待演員所詮釋出來的角色?此次拍手邀請到以《白色巨塔》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吳洛纓、以《江湖無難事》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的馮勃棣,來和大家聊聊從文字到表演的角色塑造過程。Read more
電影劇本的溫潤調理|陳舒:編劇就是要對得起劇本裡的每一個字!
該怎麼用文字描述動作戲?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在哪?如何寫出動人又不落俗套的青春愛情故事? 《綉春刀》編劇陳舒在「電影劇本的溫潤調理──類型講堂」中,以自身經驗出發,Read more
專訪導演趙德胤、演員吳可熙|在追夢的路上,你我都曾遍體鱗傷
演員吳可熙和導演趙德胤這對老拍檔,這回在電影《灼人秘密》有著創作身分的轉換,是否有為兩人帶來衝突?或開啟什麼新的合作方式?當自己身兼女主角和最熟悉整齣戲的編劇,又該怎麼表演?兩人又是怎麼看待創作者必須具備的條件?Read more
專訪編劇阿亞梅、柯映安│不只演員,編劇也要進入角色
作為創作小說也執筆劇本的文字工作者,在兩種不同的文體中來回穿梭,擔任公視熱映中的《魂囚西門》編劇的阿亞梅認為,作家和編劇有截然不同的創作位階。甫拿下去年「拍台北」電影劇本首獎,並擔任公視新創電影《無法辯護》共同編劇的柯映安,也認為「劇本就是個集體創作」。關於作家與編劇間的位階關係、轉換過程,兩位有什麼看法?Read more